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县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1-05-1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推动高质置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围绕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以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战略(以下简称三百战略)为牵引,持续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县城协同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做强块状经济,提升产业链供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增强县城经济整体实力,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坚实支撑。

()主要目标。2025年,全省县域现代产业体系、 新型城镇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环境治理治体系建设全面进步。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县域生产总值达到3.5万 亿元,其中过5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5个、过1000亿元 的5个。全国百强县()数量中部领先、位次前移,五十强县 ()实现零突破。发展质效明显改善。块状产业集群、县级财力、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型县(市、区)40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2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0 个、过50亿元的5个。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2025年县域城镇化率达到5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单位 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渐下降,空气和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重点任务

()推动区城协同发展。建立健全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机制,延伸重大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园区和产业飞地。支持县(市、区)融入城市圈(群)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人才链,构建研发在城市、制造在县域,头部在城市、链条在县域,融资在城市、投资在县域的融通格局。发挥县城带动能力,支持经济强县()高起点规划建设核心商圈、电商产业园等。规范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和美丽城镇。(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信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等,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推进强县引领带动。实施县域经济发展三百战略,对标全国百强县(),建立健全三百梯队。支持百强进位,聚焦冲向五十强县(),在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布局、奖励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发展质量。加快百强冲刺,选择5个全国县域经济第二方阵的县(),支持补短板强弱项,持续缩小差距。加强百强储备选择一批省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区域经济强县(),探索建立省市县联动支持机制,完善载体,放大特色,做大总量。(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有关市、州、县人民政府)

()提升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加快城乡道路、能源、信息、供水、污废处理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县域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实施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支持一批常住人口20万人以上的县城实施智慧化示范改造。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提高县乡医院诊疗水平。推动人口过百万县()或经济百强县()至少建设一所三甲医院。支持中心城市金融、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优质资源向县域延伸,提高县城和城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健委、省文旅厅、省体育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通信管理局等,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增强县域创新驱动能力。开展省级以上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工作。支持县域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鼓励各县(市、区)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双创基地,强化功能集成、公共服务和带动效应。每年选择100家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县域企业重点培育,打造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统筹建设一批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支持县(市、区)、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对接,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经信厅等,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推进县城产业优化升级。支持各县(市、区)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打造1-2个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有中生新,以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为抓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促进县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质增效。推进新兴产业无中生有,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细分领域,培育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新兴产业增长极。推进融合赋能,支持县域企业上网入云,大力培育服务型制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强龙头企业,培育精品名牌,高标准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完善利益链。(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等,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培育壮大一县一品块状产业集群。支持各县(市、区)发挥比较优势,培育龙头企业,聚集配套企业,完善产业生态,引导产业、企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加快提升专业市场功能,促进专业市场与块状经济、特色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统筹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规模优势明显、关联度高、平台支撑能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建成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产业板块、网状经济,带动形成一县一品”“一业一品(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等,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促进工业园区(开发区)提档升级。加快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强化综合承载功能。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谋划引进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鼓励面向全国引进优秀人才,组建专业管理团队,逐步实现专家治园。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功能向县(市、区)拓展,打造一批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外贸产业园区,开展县城产业园区规划修编,调整优化主导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等,各市、州、 县人民政府)

()大力培育县城市场主体。统筹育大强小,加大政策引导和帮扶力度,梯次培育四上企业。加大行业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培育一批大中型企业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县域每年新增6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荐优质企业进入省金种子”“科创板种子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成长性企业上市。(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经信厅、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文旅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湖北证监局等,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区) 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由农业生产基地向制成品加工基地转变。推进农业十

业态融合,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乡村产业的途径。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扶贫办等,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优化制度供给持续推进管商环境革命,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造一流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弘扬店小二精神,完善走访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投诉中心建设,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政务服务事项规范管理,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商务厅、省政务办、省工商联等,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三、政策措施

(十一)改革创新政策。支持重点县(市、区)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放权赋能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改革试验。按照依法下放、应放尽放、宜放则放原则,推动点多面广、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且能够有效承接的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赋子乡镇和街道。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赋予经济发达镇同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权限。整合土地、产权、技术等要素推动区域综合性要素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技术、数据要素市场。完善运行规则和交易流程,推进土地、用能等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责任单位:省委编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应急管理厅、省民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等)

(十二)财政支持政策。2021年起,连续三年对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县()当年税收增长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的上划省级增量部分给予全额奖励。省财政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年度考核评价、三百战略实施等情况,给予专项奖励。争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发挥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按照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等投资县域优质企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加强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普惠小微首贷奖补等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做实新型政银担保风险分担机制,建立与担保贷款规模相适应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主业,降低费率,加强风险管控,提高对小微企业融资增信能力。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用好政府债券资金,加快补齐县域公共服务短板。省市县联动支持县域制造业技改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补助政策,推动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经信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人行武汉分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湖北银保监局、省融资再担保集团等,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十三)金融支持政策。加强对金融机构存贷款的指导和考核,完善存贷联动机制,改善县域贷存比,落实普惠型小徽企贷款不良率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的政策。各金融机构要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下放信贷审批权限,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压缩办贷时限,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鼓励商业银行在县城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农商行发展。开发和创新为县域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新模式,对金融创新项目优先审批支持。探索建立信用十信贷联动模式,鼓励一批工业强县()设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建立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责任单位:人行武汉分行、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政务办、湖北银保监局等,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十四)土地支持政策。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土地指标差别化配置机制,推动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参与省内交易。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产业开发区(园区)、特色小镇等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建立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激励机制,对土地集约水平高的县(市、区),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建立产业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保障县域重点项目用地需求。(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发改委、省税务局等,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十五)人才支持政策。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持续开展“123”企业家培训计划。完善科技副总选派机制,从省内外高校院所选派科技人才,对口担任中小微企业科技副总,每年不低于200人规模。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敦励各类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开展对口合作,组织各类技能竞赛,支持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认定,打造数量充足的高中端技能人才队伍。(责任单位:省委人才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信厅、省人社厅等)

四、组织保障

(十六)健全推进机制。全省城市群及县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负责协调落实省级层面城市群及县域经济发展相关工作,协调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要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强化政策支持;各县(市、区)要发挥主体作用,细化实化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责任单位:省城市群及县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十七)强化考核激励。健全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体系,每年进行考核评价,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根据年度分类考核排名情况,对排名靠后的县(市、区),由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召开督促会。对三百战略县()、省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区)实行动态管理三年一调整,激励县(市、区)争先创优。(责任单位:省城市群及县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成员单位)

(十八)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强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发展县域经济实绩的考核,大力提拔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实绩明显的干部,全国百强县()、经济发达镇党委书记可由上一级领导班子成员兼任;今后新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党委书记符合提拔任职条件的,优先提拔担任市()领导班子成员并兼任县()党委书记。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干部在谱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责任单位: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组织部、省经信厅等)

Baidu
map